闲时漫谈

什么是良善生活

people laughing and talking outside during daytime
Written by 西塞山人

偶然刷到罗翔老师的公开课《良善生活与法治》。罗老师开篇的阐述,看似在解释「良善」,实际又好象在提出问题,反而把我弄糊涂了:

第一个关键性词汇,什么叫良善(Good)?
Good是人的发现,还是人的发明?Good是主观的,还是客观的?如果是主观的,那良善不就是一种自我欺骗吗?如果是主观的,那么我这么一个强大的Powerful的超人,难道不能凌驾在这种所谓的主观良善标准上吗?
英文中的Good(良善),后面加个S就变成了goods(商品),就变成了Money(金钱)。一旦当Good变成了多数,缺乏了单一性的标准,那么主宰我们安身立命的良善就变成了Money,有钱就是good,没有钱就No good,这真的是Good吗?

以前见过「良善生活」这个词,我望词生义,理解成“与人为善的生活”,让它从眼前晃过去了。这次我决定花点时间,把它搞明白。

什么叫良善?

良善,在汉语里面和「善良」是同义词,有时也指善良的人。比如我们说某某某人欺压良善,这个时候就解释为“善良的人”。

《史记·吴王濞列传》:“今者主上兴於奸,饰於邪臣……诛罚良善,日以益甚。”

不过在《圣经》里,「良善」是圣灵果子其中一种。

But the fruit of the Spirit is, charity, joy, peace, patience, benignity, goodness, longanimity, Mildness, faith, modesty, continency, chastity. Against such there is no law.
但圣灵所结的果子是仁爱、喜乐、和平、忍耐、恩慈、良善、信实、 温柔、节制。 没有律法会禁止这些事。

问题来了,为什么要把Goodness翻译成良善,而不是善良?
我推测与《圣经》的中文译本有关,也就是说译者在「良善」和「善良」两个词中,选择了「良善」。个人猜测,在那个年代,「良善」是一个书面语,有高级感,而「善良」是口语。
可以想见,原版《圣经》对Goodness有各种解读,这些意思,最终被赋予到「良善」这个汉语词汇上。
信教者会认为「良善」与「善良」是近义词,但又有所区别:良善是主动的,良善的人积极行善,造福别人。「善良」,是对人有爱心、好施舍及怜悯,仅此而已。
举个例子,善良的人在街上遇到有病的流浪汉,会心生同情,施舍金钱。而良善的人,会把这个流浪汉送到医院,付钱为他治疗。

什么叫良善生活?

从词汇出处看,「良善生活」中的「良善」,和《圣经》的「良善」没有什么关系。
陈嘉映《何为良善生活》一书中指出:「良善生活」来自于古希腊词汇 “eudaimonia”。在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,“善好乃万物之所向”,而人生之所向乃eudaimonia。英语通常把这个词译作happiness,与之相应的中文是快乐或幸福。
有人认为,eudaimonia既包含行为良好又包含日子过得好(living well and doing well),同时还有对「美」(如体格健美)和「精神、神灵」(如智性沉思和良好政体)的关注。用happiness来翻译,传达不出这些意思。
因此,比较讲究的学者更愿意把eudaimonia译作wellbeing。
Wellbeing,维基百科的解释是:健康、审慎价值或生活质量,指的是相对于某人而言具有内在价值的东西。
国内有人把wellbeing翻译成“福祉”。福祉,释义为幸福、利益、福利。也代表美满祥和的生活环境、稳定安全的社会环境、宽松开放的政治环境。在我看来,不是很妥当,“福祉”是「良善生活」的结果。
我更同意袁祖社教授的定义:「良善生活」是一种 “值得过的生活”,其指向、追求、实现某种合理的、优良的道德价值的生活。譬如:
健康是wellbeing,而金钱就不一定是wellbeing。
教徒信奉《圣经》的「良善」,知行合一,也是wellbeing。
「良善生活」有别于 “幸福生活”,前者侧重于品格、自我实现等更为积极的内在价值,后者则集中着眼于人的外在方面。
当然,不断追问何为「良善生活」,质疑、拷问专家学者提出的“合理的、优良的道德价值”,本身也是「良善生活」组成的一部分。说白了,包容价值观的多元化是wellbeing。

最后,我们来看看罗翔老师对「良善生活」有何建议。

所以法律要维护社会秩序,要约束我们内心的幽暗,通过约束我们能够过自由的生活,但同时我们要生出对他人的尊重,因为只有真正地尊重才是法律,才是良善生活的破题之道。你希望别人尊重你,那么你也应该去尊重他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