久别重逢

雷立刚回忆榕树下

Written by

作者:雷立刚

  看到这个贴子,很多感慨。

  在“网络老人”中,我其实是迟到者,2000年底才开始上网,2001年初第一次摸到榕树,当时的榕树,正逢盛极之日,只是那时谁也不可能知道,盛宴正在接近尾声。因为尽管我们都明白“盛极而衰”的规律,可是,不到事后回首,谁又能把握准“物极必反”的拐点之所在呢。

  因为“盛极”,所以那时的榕树编辑也正是最拉风的时候,我听不少网友传言,不少人为了其作品能在榕树首页上被推荐,专门请榕树编辑吃饭云云;又或者传言,榕树编辑架子如何大云云。这一点我有几分相信,“店大欺客”,哪里都如此。

  然而,或许我运气够好,误打误撞,一摸到榕树下投稿了几个小说,便全部被首页推荐。看我小说的编辑名叫“海萍”,她还专门留言给我,很是夸奖,将心比心,我自然也是一番谦虚,后来我听人说,海萍本来并非很随和的人,这让我心底更有几分感激,性格并不随和的她,能对我这样一个完全的陌生人如此,并且她明知绝无可能得到任何功利上的回报,唯一的解释是她比较惜才,因此我确实感激她。但是,也止于心底的默默感谢,我懒,不爱写电子邮件,更无打长途电话的爱好,因此和她的交往全部限于作品本身。而她几乎给我的每篇投稿都做了推荐,记得那时榕树的推荐作品是在该作品前面加一片绿叶子,我可能是极少的任何一篇作品都有绿叶子的人之一。而我不仅没请过榕树编辑吃饭,没见过任何编辑的面,连电话都没打过。所以我觉得那时的榕树编辑还是很敬业的。

  当我的很多文章都用投稿的方式在榕树发表之后,我才去的论坛,自然是去“躺读”。是网友“长江后浪”喊我去的,他一再推荐“躺读”,我哦便去了,去了之后贴了几个贴子,记得第一贴是谈西方文学的,村长给加了精品。还认识了老N,不过我在论坛话不多,所以不算核心成员哈:)


关于雷立刚

雷立刚,1974年生于湖南,“中国70年代作家群”中代表作家之一,2002年由茅盾文学奖得主阿来先生作为介绍人推荐加入四川省作家协会,现为“文坛川军”新锐,并为巴金文学院2002年度“新苗工程”重点培养的10位青年作家之一。

1996年毕业于四川大学法律系,在成都,北京,长沙等地先后当过国家公务员、广告人、京漂、公司职员、推销员、湖南卫视《城市语文》编导、《科幻世界》杂志编辑。现居成都,写作兼经营川大南门科华广场“黑夜酒吧”。

在《今天》、《北京文学》、《青年文学》、《山花》、《天涯》、《时代文学》等海内外著名刊物上有中短篇小说发表,在《视界》、《散文》等重要期刊上有文论发表,在《天涯》2001年第三期有“雷立刚小说诗歌专辑”推出,其诗歌《乌鸦》被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收入《2001年度中国最佳诗选》。出版有长篇《爱情和一些妖精》、《秦盈》、《少林寺》和中短篇小说集《谋杀》(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)。其中《秦盈》获得余华、莫言、韩东等担当评委的2001年度“贝塔斯曼长篇小说奖”。

雷立刚的文字受到了著名评论家李陀、陈晓明、谢有顺、张立国;著名作家阿来、陈村、翟永明;《青年文学》主编李师东、《北京文学》执行副主编杨晓升、《天涯》副主编李少君、《光明书架》总策划严平、周荣胜等出版家重视,被视为“70年代作家群”中极具另类风格的一个。并被《南方周末》和《新民晚报》等予以推介。

附媒体评论:

雷立刚关心的不是对现实作一般的批评和鞭挞,他要在小说里对读者表达这样一个极端的态度:生活是这样无聊、丑恶,让人恶心!——文学批评家李陀(见2001年5月《天涯》第三期)

雷立刚的小说在美学上向商业主义趣味认同的同时,却又在道德上对当代生活提出了某种潜在的批判和希望。——文学批评家陈晓明(见2001年11月评论家和青年作家交流会)

譬如毕飞宇的小说《玉秀》(《钟山》2001年第一期)、《玉米》(《人民文学》2001年第四期)雷立刚的小说《小倩》、《谋杀》(《天涯》2001年第三期)、东西的小说《我为什麽没有小蜜》(《山花》2001年第二期)这些小说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另一面,它们当然不是好小说的全部,他们的意义在于反抗既定的经验世界,把不被人深知的隐秘与欲望向我们展露出来,文字灿烂夺目。我对这样的小说抱以深深的敬意。——文学批评家张立国(见2001年12月《2001阅读:作为个人的想象与虚构》)

近年来,尹丽川、巫昂、马伊、陈蔚文、金磊、雷立刚、韩寒等一批年轻作者的出现,给青年文坛带来了新的生气。——《青年文学》主编李师东(见《光明日报》2001年6月李师东先生论文《青年作家打造文学新世纪》)

雷立刚的出场,颇有些“狂人出世”的味道。——《北京文学》执行副主编杨晓升(见2001年1月,《北京文学》第1期76页)

雷立刚小说诗歌专集我个人以为昭示了一颗新星的诞生,其未来成就是可以预期的,是值得有心人鼓励、支持的。——台湾权威诗刊《创世纪》主编杨平(见2002年3月《天涯》第2期31页)

雷立刚的作品,对现实的反映充满激情与思辩,语言优美,构思成熟精巧。——《新民晚报》(见新民晚报2001年6月)

新锐雷立刚,凭一系列优质实心板砖,迅速成长。——《南方周末》(见南方周末2001年9月)